面料展|简述中国纺织技术发展

时尚是每个人的追求,而时尚的元素远远离不开我们的衣物穿搭,而衣物是离不开纺织的。今天,面料展小编就带你走进古老华夏的纺织史。

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。在科学技术方面,我们的祖先为人类作出过辉煌的贡献。纺织生产在历史上经历过两次飞跃,第一次是一缫丝、纺纱、织造等手工机器为特点的手工机械化,第二次是以动力机器为特点的大工业化。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已完成了第一次飞跃,并且领先势头一直延续到十八世纪。现在正处于第三次飞跃的前夕,这里展示的是我国纺织史的一个缩影,继往开来,温故知新。

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发展,可以分为原始手工纺织时期和手工机器纺织时期两个基本阶段。手工纺织阶段从远古到公元前22世纪,人们利用纺坠纺纱,原始腰机织布,手工机器纺织阶段: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1870年,在手工机器纺织时期,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竹笼机、大花楼机、多锭大纺车等都可代表当时世界纺织生产的最高水平。

秦汉到清末,蚕丝一直作为中国的特产闻名于世。大宗纺织原料几经更迭:从汉到唐,葛逐步为麻所取代;宋至明,麻又为棉所取代。这个时期里,手工纺织机器逐步发展提高,出现了多种形式:如缫车、纺车由手摇单锭式发展到多种复锭(每台3~5锭)脚踏式;织机形成了素机和花机两大类。花机又发展出多综多蹑(踏板)和束综(经线个别牵吊)两种型式,可谓精美绝伦。

人类的繁衍使得兽皮衣数量严重不足,衣物发展到了以植物纤维为主要对象的阶段。这个阶段也分为两个阶段,即:无纺织阶段和纺织阶段。

起初的植物纤维制衣是使用树皮的,人们将成块的树皮从树上剥离,经过拍打、浸泡、晒干等工序,使之变得平滑、柔软,然后缝成一块可以遮羞的树皮布。国际上有人类学者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指出,东南亚蒙古人种诸民族最古老的衣服原料,其本来都是树皮布,其后才被纺织布料所取代。

树皮布是无纺布,而随着植物纤维的氧化,容易失去韧性,逐渐破败,远不能满足生活需要,于是人们在制作树皮衣的基础上,发展出了纺织布,树皮的最外面的表皮去掉,取里层的树皮,经过一整套制作树皮布的工序后,然后巧妙地取其纤维,纺成线,织成衣服。

后来,人们开始利用大麻、苎麻等纤维更加细长的草本植物纤维,采取沤渍、剥离、剖缕、搓绩、纺织等工序制成麻布。沤渍法早在新石器时期后期就出现,这印证了炎帝时代制麻为布的史实。

在棉纺代替麻纺之后,用麻搓制的绳索还行销不衰,几百年来上党潞麻畅销天下就是作为麻绳的原材料,如今随着化纤的发展,潞麻已经被弃种。事实上,丝纺织技术与炎帝是大有渊源的。人类最开始对蚕的关注源于采摘。旧石器时期古人食物大部分来自采摘,采摘的对象既有野果、籽实,也包括活虫、虫蛹,这是古人蛋白质类食物的主要来源。至今在我国云南以及非洲、南美等地区,虫子仍然是饮食中的一大块内容。不难推测,古人类的食谱中,蚕及蚕蛹也是常见的。食用蚕蛹时需要剥去表面的蚕丝,而废弃后的蚕丝蓬松细软,很有可能被古人类收集起来用作丝棉御寒。伴随着麻纺织术的发展,蚕丝开始被用做纺织衣物的来源,由此探索出了煮茧缫丝、纺丝织绸的一系列工艺。当天然采摘的蚕茧不能满足纺织的需要时,古人类又开始探索出了人工养蚕的技术,提高蚕茧产量,这应该就是人类发现和利用桑蚕的过程。

《礼记·礼运篇》载:神农炎帝 “治其丝麻,以为布帛”。《路史》亦云:神农“教之麻桑,以为布帛”。这些史料的记载都说明,桑蚕的被发现利用应该始于炎帝时期。黄帝之妃嫘祖应该是人工养蚕的创始者,缫丝技术的提升者,但利用野蚕资源应早在炎帝时期。

隋唐宋元明清,关于潞绸的史籍记载比比皆是,备受皇室宫廷、达官贵人的喜爱。

面料展小编觉得,如果说历史是条长路,道路两旁有文明之花竞相绽放,那么纺织如同一朵鲜花,在文明进程中摇曳生姿。